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
一所高水平民辦大學
上海建橋學院
為你筑建“成才之橋”
讓你與天際海岸來一次親密接觸
學校簡介
據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大學排行榜中,上海市共有4所民辦大學進入排名,其中上海市民辦高校第一名:上海建橋學院!
本次排行榜評價對象涵蓋了中國海峽兩岸暨中國香港澳門地區的1300多所本科高校,評價數據來自艾瑞深研究院自主研發的“中國高等學校發展指數數據庫(CHDID)”,均是來自國家權威部門、第三方權威機構、新聞媒體、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等對外公開的權威數據和客觀數據。
今天就為大家介紹我們的主角“上海建橋學院”。
上海建橋學院(Shanghai Jian Qiao University),簡稱“建橋“,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坐落于東海之濱,美麗的滴水湖畔,是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國家教育部備案的一所以本科教育為主,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應用型人才的公益性全日制民辦普通高等學校,是教育部全國應用技術大學聯盟和教育部非營利性民辦高校聯盟成員單位。同時是上海第一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依托單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的民辦高校。
學校校園占地面積53.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2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達2.5億元,館藏紙質圖書158余萬冊;;開辦34個本科專業;有全日制在校生21356人,其中本科生18790人;有教職工1347人。專任教師中副高以上職稱者占比32%,研究生學位占比73.5%,9人獲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截至2020年學校設有13個學院和1系1部,現開設專業及方向65個,其中本科專業及方向49個,覆蓋經、管、文、工、藝等學科門類。擁有國家特色專業、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國家精品課程1門,上海市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5個,上海市特色專業3個,市級精品課程12門、市級在線課程3門、市級示范性全英語課程2門、市級重點課程53門、市重點教改項目11個。
學校先后與百余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實現校企合作培養人才。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丹麥、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國以及中國中國臺灣地區多所高校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實施以“課程對接、師資共享、學分互認、學生互換”為基礎的國際化教育。學校加入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聯合辦學,參與上海高校課程資源共享中心建設等,在校本科生可共享跨校教育資源。進入新時代,學校將繼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應用技術大學辦學定位,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努力把上海建橋學院辦成一所特色鮮明的多科性應用技術型大學,力爭在國內民辦大學建設進程中實現新突破。
學校與德國、丹麥、美國、法國、日本等境外近百所院校開展合作,開設十余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和方向,合作層次不斷深入,來校留學穩步發展。還創建以招收留學生為主的國際設計學院。
建橋學院學生社團超過150個,包括3D打印社、圍棋、擊劍、日語社等文體類及學術型社團。此外,學校還有新生鍛造營、高雅藝術進校園、“橋”見大咖等一系列校園文化活動,提提升文化涵養與綜合能力。
教學設施完備
學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19000萬元,多媒體教室174個,有9個二級實驗中心,2個公共實踐教學資源共享基地,各類實驗室147個。學校有高爾夫球場、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室內體育館、健身房等各類體育設施。
學校工程實訓中心
弘揚雷鋒精神
學校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弘揚雷鋒精神,頒發雷鋒金、銀、銅獎,并成立雷鋒館等,倡導“平凡善者,從我做起”,積極影響自己身邊的人成為善良有愛心的雷鋒。
為教師建“立業之橋”
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建橋歷來重視本科教育,注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助推教師的專業發展,在上海市教學成果獎中的獲獎數量位居前列。學校還規定每年舉辦“教學節”活動,來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第三屆上海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獲獎教師
鞏固科學研究成果
上海建橋學院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依托單位的民辦高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民辦學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的民辦高校、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的民辦高校,學校在科研項目立項數、科研成果數量等方面均位居前列。
老教授為學生講解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學校開展教育思想大學習大討論、“三位一體”育人機制、設立教師雷鋒獎等,鼓勵教師立足崗位,敬業奉獻。
為社會建“育人之橋”
畢業推薦就業 上崗即能上手
學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進就業先進集體”稱號,就業率始終高位穩定。
創新創業 形成氛圍
作為全國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學校,建橋成立創新學院,建成640㎡創業孵化園,共開設近兩百門創新創業課程,在創新創業課程、競賽、項目三個方面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產學合作 對接市場
學校根據應用技術大學辦學定位,對接市場所需,與近400家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為社會輸送大量可用之才。學校入選第一批“教育部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項目” 、教育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
非常建橋
這是上海投入較大、占地面積較廣的民辦高校。
它起名“建橋”,寓意要“為學生建成才之橋, 為教師建立業之橋, 為社會建育人之橋”,在心中有路、腳下無路之時,憑著這份信念它一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摸著石頭過河般地艱難探索。而今它立足臨港、融入浦東、服務上海,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以師生為本”
建立民辦學校現代化治理體系
建橋能大刀闊斧進行內部改革,健全以學校章程為核心、質量管理體系為特色的制度體系,除了發揮民辦高校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還有“以師生為本”民主透明的管理制度助其提高依法決策、科學管理與民主監督的水平。
“學校是老師的、是學生的”是周星增一直掛在嘴邊的話。堅持專家辦學、教育家辦學,依靠全體教職工群策群力、民主管理是建橋一大傳統。
學校組建了以教育專家、企業高管為主要成員的決策咨詢委員會,對辦學方針大計進行把關。一些重點學科還成立了由業界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并參與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等一系列工作。這些推進民主決策的舉措,強化了學校的頂層設計,使之更接地氣。
建橋致力于構建廣大師生參與民主管理的渠道,尊重師生員工的民主權利,提供“參政議政”的平臺。凡學校重大工程、基建項目均依法公開招投標,凡涉及學校發展大局和廣大師生切身利益的工作,在決策和方案付諸實施前,要通過教代會和職代會審議,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
2011年,工資改革方案在教代會上進行無記名票決,獲得78% 贊成票通過;2012 年,董事會章程修訂案在教代會上征求意見并獲得通過;2013 年,首次實行校團委副書記公開競聘活動……把財務預決算、工資改革等敏感議題放到教代會上來討論,在民辦高校里是少有的。建橋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教職工對重大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就是民主管理的生動體現。
創辦20多年,不管是學校自身發展還是師生成長,建橋在摸索與實踐,改革與突破中交出了頗為不錯的答卷。在民辦高校辦學發展上,建橋越走越寬。
充滿著活力的建橋與師生共成長,于臨港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