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學校是一所好學校?在萬瑋看來,首先是傳承。“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一所好的學校,首先要充實母語學習,打下扎實的學科基礎。其次是融合。
“平而不庸,和而不同”,以及得到了很多平和畢業學生和老師認同的“一天平和人,一生平和人”的評價,平和雙語學校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打造一所“本土化”的“雙語”學校

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1996年9月建校,2014年成為上海市首批21所可以開設高中國際課程的學校。
雖然是一所“雙語”學校,但上海市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卻用“本土”這個詞來定位學校,甚至對“本土”的強調超過了“國際”。“這是一所開放的學校,我們更注重本土融合。在本土教育中融入西方好的理念。”
什么樣的學校是一所好學校?在萬瑋看來,首先是傳承。“教育是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一所好的學校,首先要充實母語學習,打下扎實的學科基礎。其次是融合。在傳承和融合中實現對人綜合能力的培養。平和的較終目標是打造一個的本土教育品牌。既保持中式傳統學校的優勢,又能吸取國際教育的精華,在實踐中找到一個合理的融合點。
在平和的雙語教學里,中和西的比例,中70%,西30%。平和的班主任一定是中國老師。外教主要教授兩類課程:英語課和人文課。科技藝術類有中教,也有少量外教。平和很重視傳統文化的教學,學校開設的人文行走課程,已經有十多年的歷史。比如八年級南京社會實踐活動,參觀中華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等,九年級開展“尋根上海”語文實踐活動。
“平和是一所本土學校,面向本土學生,我們要堅守中國立場,以傳承本國文化為己任。我們認為,越是走向國際化,越是要對本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否則根基不穩,如何談何融合與創新?”萬瑋說,平和相信并堅持中國傳統教育的精華,主要依靠中方教師團隊,同時吸收西方先進的教育理念,走中西教育融合之路。
中西融合之路絕不是全盤西化,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近年來,平和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已經超越對國外教育盲目崇拜的階段。萬瑋說:“以前我們一直覺得外國孩子更加外向、陽光,而中國孩子則過于內向,我們可能會認為外向是更好的性格。然而有研究表明,在人群中,內向的人占多數,而內向的人思考問題更加深入,專注性更強。我們學習西方課堂的小組討論模式,但沒有意識到內向的人不喜歡小組討論,而更擅長在靜處‘孤獨’思考,小組討論表面熱鬧,其實對他們無效或者很低效。”
自2017年開始,平和全面開始實施融合課程,就是希望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基礎教育的改良之路。
“教育是一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實現自我、超越自我的過程,對自我的認知永遠是人生的終極核心問題。而每一個人又都是基于民族、基于文化的個體,每一個人都是被民族文化的水土所滋養長大的。因此,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未來在全球化的舞臺上,他們才能夠施展更多的才華,發揮更大的作用。”萬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