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已經蓬勃興起,科技創新正引領著社會和生產發生巨大的變革。互聯網和計算機正在持續改變人類文化信息的儲存和傳播方式,并正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地重塑著教育的形態,引發教育發生進一步深刻的變革。
——摘自教育者論壇演講嘉賓 尹后慶先生
10月17日,第四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在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隆重舉辦。本次大會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和遠播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以“守望教育初心·成就孩子夢想”為主題,集聚海內外專家、學者,以國際視野探討教育話題,直擊當下教育的痛難點,共話未來教育藍圖!
大會線上線下累計2500萬流量,現場眾多學生和家長慕名而來,與教育大咖、專家學者等面對面交流教育理念,探討孩子成長中的困惑,很多家長表示受益匪淺。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后慶先生進行《面向未來的學習》主題演講。
尹后慶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尹后慶先生的主題演講圍繞以下內容展開: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次啟程的主要特點
2.學習科學關注的幾個問題
3.開啟面向未來的共享泛在的智慧學習
▲尹后慶先生現場精彩演講
課程改革的總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課程要自覺發揮育人功能,為實現學生的核心素養發揮作用。信息技術發展在不斷改變世界,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只有培養具備核心素養的人才,才能面對未來的世界。
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已經蓬勃興起,科技創新正引領社會和生產發生巨大的變革。互聯網和計算機正在持續改變人類信息文化信息的儲存和傳播方式,并正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不斷地重塑著教育的形態,引發教育的深刻變革。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課程改革要特別關注兩個問題:
數字科技和虛擬世界越是發展,越需要關注教育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和課程要重視和落實到創新實踐的引領上,在創新實踐的引領上體現課程特點。
人工智能越發展,越要強化和現實世界的連接;智能工具越發展,越要強化學習者的創新活動和實踐活動,使人工智能成為個人能力發展的工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次啟程的主要特點
第一,重組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
我們要解決好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只關注知識的解釋性意義,缺乏知識學習之于全人發展的意義問題,讓知識學習體現育人價值和方向。
重組學習內容,改變學習方式,關鍵是“聯系和探究”。“聯系”是指本學科各個知識點之間、本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知識與學生真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建立起聯系之后人才會發現學習的意義,有助于強化學生思維,形成基于知識技能又高于知識技能的思想、理念、認知、準則。“探究”是指學生借助真實情景下的啟發性問題,在主動探索過程中,不斷加深自己理解的學習過程。
第二,設計和選擇核心素養目標得以落實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
教學需要提倡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運用問題導向式、小組合作式、主題探究式等多種學習方式,這需要學校和老師一起努力。
第三,為學習者設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環境
學生要走出“學習舒適區”,積極尋求多種方法,而非按圖索驥或死記硬背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挑戰式學習環境的設計中,設計者需要為學習者取得成功提供支持。
學習科學關注的幾個問題
尹后慶先生強調,教育者要關注學習科學的發展,將這些成果“為我所用”。關注學習科學需要注意以下五大問題:
第一,關于學習環境學習環境設計,主要表現不同的學習情境、教學方法對學習的支持。為學習者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學習情境,包括學習案例、學習任務、學習問題。不一樣的學生要提供不一樣的支持。
第二,支持學習者的動機、參與和興趣“雙減”的減負不能只從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量上考慮,應該從學習的效率考慮。提高學習效率很重要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有興趣自然會專注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興趣其實有四個階段,即興趣發展的四階段模型:觸發情景興趣、維持情景興趣、萌生個人興趣和發展完全的個人興趣。這對學校開展學生發展生涯規劃是有幫助的,生涯規劃不是填寫大學志愿,而是要從小發現孩子的特點,讓孩子發現自己,讓家長和老師發現孩子。
第三,調節學習的技能和策略一個成功的學習者,需要知道如何學習、如何提高學習技能、如何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包括學習規劃、策略使用、學習進展監控以及能處理與學習任務相關的困難和挑戰。
第四,支持學習者自己動手的創客活動空間創客活動是“為了好玩或有用的目的進行設計,建造、修改或再利用物質材料,面向可供使用、相互作用或展示產品”的過程,體現了學習者的動手精神,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國家很重視的人才培養方式。
第五,支持學習的自適應技術智能化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提供學習者個體更加自適應性的反饋,還可以支持教師監控和介入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自動化分析技術可以根據所探測到的不同情緒,策略性的選擇學習支架,為學生下一步的學習決策提供關鍵性缺失的信息和精準的指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可以充分挖掘學生的學情數據,為學生精準化推薦學習資源,實現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個性化學習和減負增效得到實現。
開啟面向未來的共享泛在的智慧學習
“泛在學習”是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的融合,特指學生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的方式。疫情期間已經進行了大規模的在線學習的嘗試,如果再往前走就可能出現一種打破學習邊界的教育愿景: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堂上,也發生在家庭、野外、操場、社區或者社會的任何地方,同時還發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與他人的日常互動中。
尹后慶先生闡述了開啟“泛在學習”的五大意義:
第一,“泛在學習”能讓學生的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以解決實際問題和激發個人獨立思考為目的的學習,打破了傳統的、具有單一標準答案的學習方式,當學生發現學習與個人生活緊密相關時,就會更加投入地學習,并且更自然地將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第二,“泛在學習”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生自動進入不同的學習社區。學生面臨在不同學習環境下變換身份的挑戰,需要在多種環境下構建多重學習身份,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成長經歷。
第三,“泛在學習”與知識技能的遷移多元的情境會幫助學生從更多的角度了解知識,在知識技能學習的同時,從共情、自我反思和多方位思考等角度出發,最終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第四,“泛在學習”與自主學習目標的建立“泛在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能掌握學習主動權的機會,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興趣進行學習,成為以自我為導向的學習者,這給老師教學、學生學習帶來了挑戰。
第五,以新技術支持的教育新形態撬動學校的傳統領域以新技術支持的教育新形態對學校、技術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面向未來,需要運用教育工作者的匠心之智去迎接挑戰!